遭父打爆咀老師視而不見 受虐女童:有人出聲不用承受更多傷痕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5/09 15:44

最後更新: 2018/05/09 16:23

分享:

分享:

有曾受虐的單親孩子坦言,被父虐打至牙肉流血、咀唇紅腫,但老師也視而不見。(iStock圖片)

5歲女童臨臨疑被生父及後母虐打致死,轟動全港,兒童受虐問題引起關注。社署資料顯示,近年虐兒個案有上升趨勢,而施虐者有6成是孩子最信賴的父母。不過,香港電台早前揭露,醫管局前線醫護人員,在過去10年識別了逾7500名受虐兒童,當中多達6成個案並無在社署的資料庫出現。有受虐兒更指即使被親人虐打至遍體鱗傷,老師及鄰居均視而不見,令她心身靈嚴重受創。

香港電台早前訪問了自幼在單親家庭長大的阿雨(化名),她指雖然自幼與父親相依為命,但從小就屢遭父親虐打,

平時用籐條﹑竹打到腫晒,呢個係基本嘅。食完飯相安無事,溫完書去瞓覺,佢(父親)無啦啦開我房門,將我由張床扯落去地下,扯住我啲頭髮,撼我落個櫃到。

阿雨憶述,小學二﹑三年級時,被父親以籐條打至牙肉流血、咀唇紅腫,惟學校老師未有理會:

老師睇到之後好似冇睇一樣,繼續教書。

及後,她讀中學期間,有一次與繼母發生爭執,報警後獲安排入住宿舍:

如果小學時我的老師或鄰居,同我講『唔洗驚我哋幫你報警』,我應該唔駛承受更多傷痕。

要知道更多有關虐兒的個案,請看:消失的虐兒紀錄 父親剃光13歲女兒頭髮當仇人

從事問題青年輔導工作多年的Esther Chu亦曾在其Facebook專頁上提到:

在亞洲社會,體罰仍然普遍存在,就算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,並不覺得體罰是虐待,認為只不過是一種懲戒,透過皮肉之苦,可以令孩子錯誤的行為不會再犯。

而不少虐兒家長都是在打罵中長大,並傳承至下一代:

我們都是被『藤條炆豬肉』餵養長大的一群,更認為『打者愛也』、『唔打唔會大』,父母愛兒女才會出手。

Esther Chu稱,不少家長普遍都接受及試過「打仔」,家裏供奉藤條一條,覺得是教訓孩子的有效方法,當然他們施行體罰時,認為並非虐待,而是中國家庭相傳的一種教仔良方。但她指,任何方式的懲罰只會為子女帶來消極負面的影響,亦會貶低他們的自我形象。正面的管教需要摒棄悔辱的說話,暴力的行為及失控的情緒,中國人父母絕對決心戒掉的。

曾任學生輔導主任的愛麗絲輔導服務心理輔導員馮秀瑛(Alice),早前接受TOPick時亦提醒,父母決定採用體罰前,要思考一下除了打之外,有沒有其他方法,幫到孩子明白自己錯在那裏及如何改善,當考量周全仍認為採取體罰是最好方法,便應堅守以下3大原則︰

  • 要先確保自己的情緒是心平氣和下的選擇,並非是為了發洩而去打孩子;
  • 不要選擇直接用手掌直接去打以免令孩子感受羞辱,可選擇用間尺去打手板,目的只是為了孩子記住痛楚;
  • 先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那裏及認同自己需要受懲罰。

Alice又指,老師最有機會接觸受虐學生,更可留意學生的身體或社交上,有沒有遇到家暴傷害的可能性,包括:

  • 孩子在大熱天時卻刻意穿著長袖衫回校;
  • 日常社交反應出現異常,如會避免去搭校巴或參與日常慣常參加的課後活動等等,若大人問到孩子,他可能會突然發脾氣,以回應:「不去便不去!」但又說不出原因來;
  • 遇到大人詢問時,愈年幼的小朋友傾向只會用哭,或用丟東西表達他的不安和怒意。

香港電台早前透過《公開資料守則》向政府取得一份本港虐兒問題研究報告,發現自2001年起10年期間,醫管局醫護雖然識別有7548名兒童被虐,但轉交社署後,4524名沒有列入社署資料庫內。當年有份參與研究 ﹑現為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的陳高凌指,醫生會根據兒童傷勢及家人的說法,判斷兒童是否受虐,但醫管局及社署的個案數字差距過大,認為事件並不尋常。

其他有關體罰無益的報道,請看:

約半數受訪兒童稱曾被父母體罰及精神傷害

沈帥青:體罰無益 預防虐兒鄰里有責

港府正研虐兒定義及強制呈報 當局指須社會共識才可推行